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的行为可能构成违法或犯罪,依据行为的具体情况及其造成的后果,可能会受到行政处罚或刑事处罚。我国法律对这种行为有明确的规定,以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和保障公民权益。
故意传播虚假信息如何定性处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关规定,对于故意制造、传播谣言的行为,依据其情节的严重程度以及对社会的影响范围,可分别采取不同的法律措施。如果此类行为严重影响了国家机关的工作秩序,导致公众恐慌或其他严重后果,那么该行为可能构成犯罪,并按照刑法进行处理。而对于那些虽然未达到刑事立案标准但已造成一定负面影响的情况,则可以由公安机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给予警告、罚款或拘留等行政处罚。
【相关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性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网络平台对谣言传播负何责?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网络平台作为信息发布的渠道,在谣言传播中承担着一定的法律责任。作为信息发布载体,网络平台有义务对其平台上发布的内容进行管理和监督。如果因未能履行必要的审核与监管职责而导致谣言或其它违法不良信息得以传播,网络平台可能会面临相应的法律责任。这些责任主要包括但不限于:及时删除违法违规信息、立即停止侵权行为、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损害进一步扩大,并在某些情况下向受到侵害的一方提供赔偿网络平台需积极履行其管理义务,以维护健康的网络环境。
【相关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四十七条:网络运营者应当加强对其用户发布的信息的管理,发现法律、行政法规禁止发布或者传输的信息的,应当立即停止传输该信息,采取消除等处置措施,防止信息扩散,保存有关记录,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六条: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服务实施侵权行为的,被侵权人有权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通知后未及时采取必要措施的,对损害的扩大部分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
网络服务提供者知道网络用户利用其网络服务侵害他人民事权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
针对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的行为,我国法律体系中有着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予以规范,并根据不同情形设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在日常生活中应当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避免因不当言行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温馨提示』当前回复仅供参考,适用于大多数情况。如果您的法律疑问仍未得到解决,建议您咨询专业律师以获得针对性的法律建议。我们承诺在5分钟内快速响应,并持续优化问题解决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