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无效是指合同虽然已经成立,但因其违反了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或者违背了公序良俗等原则而被认定为不具有法律效力的状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存在几种特定情形下签订的合同将被视为无效。
合同无效情形具体包括什么?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以下几种情形下的合同将被视为无效:
1.一方通过欺诈手段导致另一方在非自愿的情况下签订的合同;
2.双方故意串通以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方利益为目的而订立的合同;
3.采用合法外表但实际上旨在实现非法目的的合同;
4.对社会公共利益造成损害的合同;
5.违反了法律法规中强制性条款的合同。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六条:“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三条:“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但是,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五十四条:“行为人与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合同不可抗力因素导致违约怎么办?
根据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当合同因不可抗力因素导致无法履行时,受影响的一方可以依据相关条款请求免责。不过,要成功主张这一权利,该方必须能够证明确实发生了不可抗力事件,并且该事件直接造成了合同义务的履行困难或延迟。此外,在遇到不可抗力的情况下,当事人应当立即通知对方,并采取合理的措施以尽量减少由此造成的损失。如果一方没有及时告知对方关于不可抗力的情况,或者没有尽力减轻损害后果,则可能仍然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九十条
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民事义务的,不承担民事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以上就是关于合同无效情形的具体介绍及其相关法律回答,在实际操作中,判断一个合同是否有效还需结合具体案情及证据材料综合考量。如果遇到复杂情况,建议咨询专业律师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