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认定流程主要包括申请、受理、调查核实、作出决定等步骤。通过这些程序,可以确保劳动者在因工作原因受伤后能够得到应有的保障。
工伤认定流程步骤有哪些?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工伤认定的过程首先要求由受伤职工本人、其近亲属或是所在单位向当地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交申请。收到申请后,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迅速对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核,并据此判断是否接受该申请。对于已经被接受处理的案件,相关部门将开展详细的调查与核实工作,如果需要的话,还可以委托专业机构来进行进一步的技术鉴定。最终,基于调查所得的结果以及相关的社会保险法律和规定,作出是否构成工伤的正式决定,并通过书面形式告知申请人这一结论。
【法律依据】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七条: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遇有特殊情况,经报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
《工伤保险条例》第二十条: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工伤认定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工伤认定的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和该职工所在单位。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对受理的事实清楚、权利义务明确的工伤认定申请,应当在15日内作出工伤认定的决定。
《工伤保险条例》第二十一条:职工或者其近亲属认为是工伤,用人单位不认为是工伤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
经济补偿金支付情形有哪些?
经济补偿金是在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时,按照法律规定,由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支付的一种货币形式的补偿。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的主要情况包括但不限于:
当劳动者因非个人原因被用人单位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时;
用人单位主动提出,并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后解除劳动合同时;
由于企业经营状况发生重大变化而不得不进行裁员的情况下;
劳动合同到期后,如果用人单位决定不再续签新的合同时;
在用人单位面临破产、解散或者被撤销等情况,导致无法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时。
这些规定旨在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在特定情况下能够获得合理的经济补偿。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一)劳动者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
(二)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向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与劳动者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的;
(三)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四十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
(四)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四十一条第一款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
(五)除用人单位维持或者提高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续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同意续订的情形外,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第一项规定终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
(六)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第四项、第五项规定终止劳动合同的;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以上就是关于“工伤认定流程”的基本介绍以及相关的法律规定。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有助于更好地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温馨提示】在日常生活中,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是维护个人合法权益的重要基础。当您遇到法律问题时,欢迎访问中国大律师网,我们将为您提供来自全国各地的专业律师支持,帮助您有效解决面临的困扰。